唐巍 王晓霞: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提升社会文明治理-泰安市志愿服务网 潜江志愿者
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唐巍 王晓霞: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提升社会文明治理

唐巍 王晓霞: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提升社会文明治理

日期:2019-07-18      来源:天津日报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诞生地,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对志愿服务进行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

  一、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社会良性运行与进步离不开榜样示范与引领,志愿者被称作为社会作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

  社区志愿服务是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活动方式。社区志愿服务是工作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及所辖单位成员自愿为邻里和社区提供服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区志愿服务融入社区百姓生活,事事可为、时时可行,很容易内化为人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发挥着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志愿服务是人类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着社会文明水平。利人惠己成为现代人的文明素养,是夯实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一些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已成为公众的生活方式,半数甚至70%以上的人都从事过志愿活动,且多数是在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更易传播,也更具感染力。社区志愿服务多是围绕社区群众生活、治安、环保等普遍关心问题点滴入手,在平凡中传递爱心。通过志愿者无私帮助奉献,使居民减少生活困难,降低生活忧虑,也有效避免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社会病。通过爱心传播与感染,激发出更多向善的力量,使社区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最终播下社会文明的种子。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民成熟度的体现,志愿服务活跃度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

  “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志愿服务发挥基础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2008年志愿服务介入地震救灾与奥运会,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注册志愿者超1亿人,志愿服务组织1.2万余家,累计服务12亿小时;天津市注册志愿者225万余人,服务团队1万余支。社区志愿服务通过爱心行动,起到了为群众解忧、为政府分担作用,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二、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志愿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当代各种文化精华的融合与升华。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与价值追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相一致。“奉献”是志愿者以无偿奉献独特方式,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友爱”是志愿者跨越人类一切障碍与差异,传递关爱,使社会充满温暖;“互助”是志愿者以爱心、所长助人自助,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是志愿者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服务他人,提升自我,促进社会进步。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志愿服务既能通过扶贫帮困、救援救灾等解决人们日常生活困难,满足人的自然需要;也能通过人际关爱、理解沟通,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还能通过奉献服务,使志愿者获得满足感幸福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当代志愿精神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体现,志愿精神与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契合,价值取向相通共融。志愿者将无私奉献作为人生最高追求和终极目标,从事的是高尚事业,在服务他人过程中也实现了个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实践土壤,作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为居民核心价值观养成与践行提供了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

  三、志愿服务是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会组织活力状况是衡量社会力量的重要标尺。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志愿服务愈发达,社会就越充满活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社会是由人构成,社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心也在社区。社区志愿服务是居民自治的重要体现,是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中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最终目标。而社区志愿服务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发挥基础作用,在全社会宣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者离不开社区,很多社区治理“脏、乱、差”顽疾由于社区志愿者介入而得到有效控制;“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的介入,使社区秩序明显好转。作为社区治理中的重要部分,开展志愿服务是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形式。

  四、志愿服务是现代化管理事业的重要组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者是现代化管理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代化管理事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部分。志愿行为虽是自愿,但志愿者从事的是公益性社会事业活动,属于国家治理范围。现代化管理需要现代治理方式。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作为社会事业的社区志愿服务既是邻里间普遍性互助,也包括专业性服务。朝阳里的志愿服务不仅是邻里相帮、捐款捐物,还有专业性服务。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志愿者通过自己的知识、专业、专长服务居民,奉献社区。

  社区志愿服务是自发、自觉、自愿,但也必须是合法、规范、有序。对社区志愿服务有效管理与引导是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前提。按照《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志愿服务要以政府引导为基础,全面发动社会有序参与。然而目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保障制度缺乏,服务载体未能充分挖掘,资金支持不足,激励机制缺失,服务资源调配乏力,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品牌难以形成,志愿者数量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虽然社区志愿服务是自愿、自组织活动,但各级政府也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与具体扶持措施,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协调服务资源,推进管理科学化、信息化;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构建志愿服务机制,培育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对志愿服务者培训,强化志愿服务理念与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五、志愿服务“积善”的道德追求与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志愿服务是一种扬善的活动。人类善行的养成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感染的过程。“大善”形成源于日常“小善”积累。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邻里搭把手,爱心得以传递,文明得到彰显。志愿服务精神更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一脉相承。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强烈,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行善立德”志愿服务文化日趋形成,公益也成为部分人追求社会时尚的潮流。社区志愿服务作为最活跃的基层力量,可为政府分忧、群众解难。新时代党员要争当志愿服务“排头兵”,带头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党的温暖。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