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城市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为抓手,不断拓展文化志愿服务领域和实效,有力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和文化强市建设。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民阅读示范县,群众文化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一、壮大队伍力量,提高文化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文化志愿服务具有专业性,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是个动态过程。我们致力于把优秀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化骨干,把优秀文化骨干培养成公共文化辅导员,把优秀辅导员发展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志愿者,加大选优培优的力度,打造“志愿精神+专业素养”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一方面,拓宽视野,多渠道发现。在对市内特色文化项目和文化爱好者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采取举办才艺大展示、社区大舞台等多种措施,发现了大批活跃在民间的文化爱好者。目前,全市有近10万人进入文化爱好者信息库。另一方面,分类指导,多形式培养。按照文化爱好者的特长和意愿,组织他们参加文化活动,登台展示才艺,逐步成长为文化骨干;组织文化骨干根据自身需求参加培训,增强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公共文化辅导员;依照公共文化辅导员的职业、特长和能力进行星级评定,引导他们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文化志愿者发展到3.7万多人,每个村和社区都配备了2—3名文化志愿者。
二、搭建载体平台,提高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障文化志愿者开展经常性的服务有依托,找到切入点,效能最大化。一是设施平台。市级层面建起了“文、图、美”三馆,其中文化馆和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镇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超过85%,行政村文体小广场实现全覆盖。在建成市图书馆尼山书院的同时,发展民营书院2家、非国有博物馆5家,开办国学讲堂12家。城市社区和商住小区都建起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了“10分钟”城市广场文化圈。这些文化设施都成为志愿服务的场所和空间。设施建到哪里,志愿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二是活动平台。常年开展文化志愿者“五进”活动,送文化进广场、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每年组织各类演出、展览、比赛、讲座等活动1200多场次,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每当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每逢桃花节、合唱音乐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演出,文化志愿者都是挑大梁、唱主角。举办的“挑战基尼斯”广场舞接力跳活动,参与者达万人之众,展现了文化志愿者的风采。三是讲坛平台。成立了文化志愿者讲师团,选派具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驻镇进村”,开展舞蹈、戏曲、美术等方面的现场辅导。全市每年培训镇村文化带头人5000多人次,培养了永不撤走的基层文化队伍,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组织文化志愿者走进书院和校园,走进文化馆公益培训讲堂和老年大学课堂,开展历史文化、文物鉴赏、书画艺术等领域的培训讲座。有的还走上党校讲台,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课座教授。
三、实施示范带动,提高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化水平
坚持抓典型带全局,树立标杆导向,增强文化志愿服务的品牌影响力。一是以特色志愿服务打品牌。依托市内学者,组建起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具有肥城特色的左丘明君子文化、肥城桃文化和商圣范蠡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先后编写了《左丘明文化》《历代咏桃诗词选》等书籍。成立了桃文化书画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桃主题画培训班,由本地书画家授课,抓好桃主题画推广与普及。二是以明星志愿团队打品牌。共组建广场舞队、合唱队、艺术团、书画协会、戏剧社等文化志愿团队700多个,其中示范性优秀团队115个,有两个团队入围全省30强广场舞队伍。文化志愿者合唱团秉承“用心歌唱•用爱奉献”的团队理念,每年开展各类公益服务、公益演出50余场次,荣获全国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群文杯”合唱总决赛银奖,去年受邀参加百花迎春2017全民电视网络春晚的节目录制。文化志愿者舞蹈团的《肥城看桃花》节目,获得齐鲁电视台“公益齐鲁•舞动梦想”最高荣誉奖,先后荣获省、泰安市各类大赛5个一等奖。三是以知名志愿“达人”打品牌。志愿“达人”是团队的灵魂,更是文化志愿精神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在去年的全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评选活动中,肥城有4名志愿“达人”入选。文化志愿者合唱团和舞蹈团的团长,每年志愿服务时间都近3000小时。文化志愿者创作的歌曲《追梦桃园》荣获第七届“泰山文艺奖”,《桃花在来的路上》获全省首届正能量歌曲大赛银奖。
四、健全完善机制,提高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水平
一是统筹协调机制。把文化志愿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26个成员单位共同推进的任务。同时,市级文化阵地、乡镇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协同联动,建立起市、镇街、村三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二是管理服务机制。在市文化馆成立公共文化志愿者俱乐部,负责全市文志愿者注册登记、日常管理、活动规划和协调运作。安排编创计划,结合不同时期群众要求,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文艺演出,参与文明创建和扶贫济困。根据地域分布、工作单位分组,成立36支文化志愿者服务支队,设在各镇街文化站以及重点企业、社区,负责管辖范围区内的文化志愿者管理,形成“总分相联、条块结合”的服务网络。开通QQ群、微信、微博等志愿服务信息化工作系统,积极推进市文化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的建立,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三是激励引导机制。运用教育、管理、政策等多种手段,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激励。经常组织开展志愿者宣誓和向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送鲜花等活动,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每年都对文化志愿者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并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建立起志愿服务与社会认同相对接的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