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能实现自身和民族的梦想。我们身处一个尴尬的时代,社会的精神环境不断恶化,人与人的关系日渐疏远,对和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人们表现得极为冷漠乃至于冷酷。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仍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求回报,甘于奉献,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扶弱助残、救灾抢险、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各个领域。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志愿者;他们高举着一面旗帜,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这个崭新时代需要志愿者精神,因为志愿者精神无论是对个人健全成长和全面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融洽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志愿者精神是提升自我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常言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付出了自己的汗水,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了帮助;与此同时,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的精神获得了满足,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这正体现了志愿者精神中的“进步”二字。因此,志愿服务不仅是一种高尚的责任,而且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在一些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甚至被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志愿者精神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 “与人为善,为人之本”、“ 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等古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要后,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整个社会除了对价值规律和利益原则遵循外,也更注重道德秩序和必要的社会保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志愿者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志愿者精神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纽带。当今世界,志愿者精神已经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所广泛认同,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在一些发达国家,志愿者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志愿者精神也深入人心。以美国为例,五成的美国人每年人均参加志愿服务时间大约为100个小时,每年全国人均服务时间接近50小时,而美国志愿者的宗旨是“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做任何需要我们做的事。”相对来说,中国在这方面的数据要落后不少——根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2013年度,全国纳入注册的志愿者总量约为7345万人,占中国13亿人口总数的5.65%,志愿服务约8.3亿小时。如果计算全国人均服务时间的话,每人每年不足1小时。但可喜的是,近几年中国的志愿者无论是数量还是服务时间,都在飞速增长,中国的志愿服务虽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方面并不弱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在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活动(比如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中,志愿者的活跃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时代需要志愿者精神,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衷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志愿者精神的引领下庄严宣誓:“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潘㑇辰)